此案核心在于“痰飲擾心”。飲食傷脾是因,痰濕中阻是標,失眠是果。茯苓飲健脾化濕以治其本,加味后增強降逆、通陽、消食之力,使中焦氣機恢復“脾升胃降”的常態(tài)。正如《靈樞·大惑論》所言:“衛(wèi)氣不得入于陰,常留于陽。留于陽則陽氣滿,陽氣滿則陽蹺盛,不得入于陰則陰氣虛,故目不瞑矣。”痰濕阻滯,衛(wèi)氣無法正常入陰,故而失眠。待痰濕化、氣機暢,衛(wèi)氣循常,自然能安枕而眠。
【第二案·五年咳嗽與灶臺上的涼粥】
【城鄉(xiāng)剪影·雨地里的痰飲病根】
入梅后的第七天,雨絲綿密得像扯不斷的線。城郊種菜的李嫂子披著蓑衣走進岐仁堂,一進門就被藥香裹住,緊接著便是一陣連串的咳嗽,聽起來像喉嚨里堵著濕棉絮,痰聲漉漉。
“岐大夫,我這咳嗽五年了,”她坐下時搓著凍得發(fā)紅的手,“看了多少大夫,吃了多少止咳藥,就是斷不了根。一遇冷就咳,痰白得像稀粥,晚上躺不平,胸口悶得慌,連帶著大便也干得像羊糞蛋。”
李嫂子常年在菜地里忙活,遇雨也不歇,常是濕衣服貼著身子干了又濕。五年前一場重感冒后,咳嗽就沒停過,西藥吃多了胃里泛酸,中藥喝了不少也只是暫時緩解。
【望聞問切·腹涼脈沉里的脾腎之虛】
岐大夫先摸了摸她的腹部——涼得像塊冰。再看舌苔,白膩而水滑,舌體胖大;切脈時,寸關(guān)尺皆沉緩,尤其是關(guān)脈,沉得像墜入深淵。
“《景岳全書》說‘咳嗽雖多,無非肺病,而肺之病,止惟外感內(nèi)傷兩端’。你這病,外感是標,內(nèi)傷是本?!贬蠓虻沽吮瓬厮f給她,“長期冒雨勞作,寒濕侵體,先傷脾陽,再損腎陽。脾主運化水濕,脾陽虛則水濕不化,聚而成痰;腎為水之下源,腎陽虛則氣化無力,水液代謝失常。痰飲上貯于肺,肺氣不降,故而咳嗽纏綿;脾腎陽虛,腸道失于溫煦,所以大便干結(jié)如栗?!?/p>
【處方變遷·從半夏厚樸到茯苓飲的玄機】
初診時,岐大夫先開了三劑半夏厚樸湯:“你喉嚨里總覺得有東西堵著,這是《金匱要略》里治‘梅核氣’的方子,能行氣散結(jié),降逆化痰。但這只是治標,你的根本問題在脾腎?!?/p>
三日后復診,李嫂子說喉嚨舒服些了,但咳嗽依舊,晨起痰多。岐大夫點點頭,換了茯苓飲加味:“現(xiàn)在要培土生金,從根上斷痰源。茯苓飲健脾益氣、化痰消飲,我給你加荊芥三錢,取其辛散之性,既能解表散邪,又能祛風化痰;再加焦三仙各五錢,幫助脾胃消化積滯——你看你這舌苔,還有食積未化呢?!?/p>
李嫂子看著藥方:“岐大夫,我這咳嗽跟脾有關(guān)系?”
“當然有關(guān)系,”岐大夫指著墻上的《脾胃論》拓片,“李東垣說‘脾胃內(nèi)傷,百病由生’。脾為生痰之源,肺為貯痰之器,脾虛則痰生,肺只是暫時存放痰飲的地方。就像廚房的水池,下水道堵了,水就會漫出來,光擦臺面沒用,得疏通下水道?!?/p>
【療效調(diào)理·灶臺上多了山藥粥】
一周后,李嫂子再來時,咳嗽明顯減輕,痰量少了大半,大便也順暢了。岐大夫見她舌苔白膩漸退,腹部溫度回升,便在原方里加了干姜二錢、制附子一錢(先煎):“這是給你溫補腎陽,《傷寒論》里說‘病痰飲者,當以溫藥和之’,陽氣足了,水濕才能化開?!?/p>
他又細細叮囑:“往后雨天別再下地,衣服濕了立刻換。每天早上用山藥、茯苓、粳米煮粥喝,健脾祛濕;晚上用艾葉水泡腳,泡到后背微微出汗,能溫通經(jīng)絡(luò)。”
兩個月后,李嫂子送來自家種的青菜,笑得滿臉褶子:“岐大夫,我這咳嗽真好了!下雨天也不犯了,晚上能睡整覺了。您說的山藥粥,我天天喝,胃里暖烘烘的,連多年的老寒腿都輕省了!”
【醫(yī)理點睛·脾肺腎三臟的治水之道】
此案體現(xiàn)了“肺脾同治,兼顧腎陽”的思路。慢性咳嗽多非獨病在肺,尤其是痰濕型咳嗽,病根多在脾胃。茯苓飲健脾化痰,是“治痰先治脾”;加荊芥祛風,是因“風為百病之長”,痰濕常借風邪為患;后期加干姜、附子,是從“腎主水”論治,腎為先天之本,腎陽足則脾陽得溫,水濕代謝才能正常。這正是《黃帝內(nèi)經(jīng)》“其本在腎,其末在肺”的臨床體現(xiàn),治療痰飲病,既要治其標(肺),更要治其本(脾腎)。
【第三案·八旬阿婆的痰厥之謎】
【暮年急癥·暈厥背后的痰濕困局】
夏至前一日,暑氣蒸騰。一位中年男子背著老母親沖進岐仁堂,老太太雙目緊閉,面色蒼白如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