藥方很快寫好了:附子20g,黃柏15g,砂仁15g,龜板15g,炙甘草10g。岐大夫在藥方下方特意注明:附子先煎一個小時,砂仁后下,藥液分三次溫服,服藥期間忌生冷油膩。
"這藥看著黑乎乎的,喝著是不是特苦?"李明看著藥方,有點犯怵。
"良藥苦口嘛。"岐大夫笑著說,"你想想,地里的雜草長得旺,是不是得用點猛藥才能除根?這藥雖然苦,但能把你骨子里的寒濕趕出去。另外,每天早上用艾葉煮水泡手腳,泡完別用毛巾擦,晾干就行,讓藥氣慢慢滲進去。"
姑娘拿起藥方,仔細折好放進包里:"謝謝您岐大夫,我們這就去抓藥。對了,他這手熱腳熱的,會不會越喝越熱???"
"放心,"岐大夫指著院里的水缸,"你看太陽曬得缸里的水發(fā)燙,但缸底的水還是涼的。他這熱是浮在表面的,等內(nèi)里的陽氣足了,寒氣散了,這虛熱自然就退了。《傷寒論》里說少陰病,得之一二日,口中和,其背惡寒者,當灸之,附子湯主之,你這情況雖不在少陰,但道理相通,都是陽氣不足,用附子正是補火助陽,引火歸元。"
三天后的傍晚,岐仁堂快關門時,李明又找上門來,這次臉上帶著笑,腳步也輕快了不少。"岐大夫,神了!就喝了兩劑藥,手上的爆皮就少多了,新長出來的皮也不那么嫩了,早上起來噴嚏也少了!"他伸著手給岐大夫看,雖然還有些脫皮,但明顯比之前好多了,裂口也長平了些。
"我就說這藥管用吧。"岐大夫給他把了脈,見寸脈不那么浮了,尺脈也沉得沒那么厲害了,"舌苔也薄了些,繼續(xù)喝,把剩下的三劑喝完再來。"
又過了兩天,李明打來電話,聲音里透著興奮:"岐大夫,五劑藥喝完了,手腳基本不爆皮了,嘴唇也不干了,早上起來就打兩三個噴嚏,拉肚子的毛病也沒犯!真是太謝謝您了!"
岐大夫讓他再過來看看,調(diào)整一下藥方。見李明舌脈都平和了許多,只是尺脈還有點弱,便在原方基礎上加了10g茯苓健脾利濕,5g干姜溫中散寒,囑咐再服七劑鞏固療效。
"岐大夫,我這病是不是以后還會犯???"李明看著自己光滑了不少的手,有點擔心。
"三分治,七分養(yǎng)。"岐大夫從藥柜里拿出一小包炒薏米,"你平時多吃點溫性的食物,像生姜、羊肉、韭菜這些,少吃冰飲涼菜。夏天別總待在空調(diào)房里,《黃帝內(nèi)經(jīng)》說夏三月,此謂蕃秀,天地氣交,萬物華實,夜臥早起,無厭于日,多曬曬太陽,讓陽氣生發(fā)起來,病自然就不找你了。"
李明接過薏米,連連道謝:"您說得太對了!以前總覺得年輕,啥都不在乎,夏天冰啤酒、冰淇淋沒斷過,現(xiàn)在才知道,身體是自己的,得好好養(yǎng)著。"
送走李明,學徒不解地問:"師父,他這明明是爆皮、手熱,看著像熱證,您怎么反而用附子這種大熱的藥呢?"
岐大夫翻開《本草綱目》,指著附子的條目說:"你看這里寫著附子治寒痹,風痹,諸風,寒濕腳氣,頭風,腎厥頭痛,暴瀉脫陽,久痢脾泄。他這病看似是熱,實則是寒,就像冬天里的湖面,上面結(jié)著冰,下面的水卻在流動,只是陽氣不足,不能融化堅冰。用附子正是補陽氣,散寒氣,讓冰融水動,氣血通暢了,病自然就好了。"
說著,他拿起李明送來的感謝信,上面用毛筆寫著"妙手回春"四個大字,旁邊還畫了兩只捧著藥材的小手。岐大夫笑了笑,把信放進抽屜,里面已經(jīng)放著不少這樣的感謝信了。
窗外的石榴樹在晚風中輕輕搖曳,枝頭掛著幾個青澀的小石榴,像一顆顆飽滿的希望。岐仁堂的燈亮了起來,照亮了門前的石板路,也照亮了來來往往求醫(yī)問藥的身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