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個時代的人,非常的重信譽。
先帝太宗,曾經(jīng)放數(shù)百死囚回家團聚,相約隨后要返回受刑。最后,這些死囚數(shù)百人,全數(shù)返回,沒有一人擅自逃離。
從這件事情上,就能夠看的出來,這個時代人們對信譽的重視,是后世完全沒有辦法比較的。
厲延貞對這些囚徒軍,雖然沒有任何的承諾。但是,他們之間,在多次征戰(zhàn)之中,無形之中建立起,一種彼此的尊敬。
這是囚徒軍的士卒,對厲延貞最為信服的地方。
這二十七個囚徒軍士卒,都是對厲延貞,最為崇敬的人。所以,他們也就成為了,劉行舉挑選出來,跟隨厲延貞離開的人選。
當時在城門下,厲延貞從內(nèi)心之中,確實想要拒絕這種好意。畢竟,他離開對盱眙城來說,本就已經(jīng)是突兀之事。
若是自己帶著囚徒軍離開,更會引起盱眙城中,一些不明真相之人的動蕩。
只不過,在他苦勸之下,這些囚徒軍,還是要跟隨他離開。最終,厲延貞接受了這種好意。
這二十七個人之中,其中有三個人,曾經(jīng)在廝殺之中,為他擋下了敵人的刀鋒,才讓他能夠從容面對敵手。
所以,厲延貞從內(nèi)心之中,其實是希望,能夠有幾個人陪伴的。
此后,劉行舉跟是提出,要親自送厲延貞出盱眙之境。
從得知,厲延貞確實要離開,劉行舉內(nèi)心就一直不能平靜下來。自第一次,從弟弟劉行實的口中,得知這樣一個小郎君存在,劉行舉就想要結交此人。
此后種種情由,讓他們之間,才產(chǎn)生了彼此間接的交情。直到,盱眙城發(fā)生變亂之前,他才知道。馬行徼這個班頭,也是聽取了別人的建議,而這個人正是厲延貞。
其實,劉行舉到這一刻,都一直認為,自己的時來運轉(zhuǎn),游擊將軍,都是厲延貞所賜予的。
拗不過劉行舉,厲延貞只好隨了他的愿。
從盱眙城走出來,直到白水塘畔,這一路上劉行舉,不舍之情盡顯。
厲延貞已經(jīng)多次相勸,不必再送。劉行舉總是一句話:“此生何以再相逢!”
“大兄,千里共嬋娟,望月自情緣。貞子此去,雖前程無邊,我心大兄乃安。貞子,以不情之請,敢問大兄可愿與我結尾異性兄弟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