趙翼的學術成就,集中在《廿二史札記》中——他用二十年時間,梳理從《史記》到《明史》的二十二部正史,不僅考證史實錯誤,更從“歷史規(guī)律”角度分析問題,比如他提出“歷代宦官之禍,以明為最烈”“唐初功臣多善終,明初功臣多慘死”,觀點犀利且有深度。除了史學,他的詩也廣為流傳,其中最著名的一句是《論詩五首》中的“江山代有才人出,各領風騷數百年”——這句詩打破了“尊古貶今”的傳統(tǒng)觀念,主張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的杰出人才,至今仍是激勵后人的名言。值得一提的是,趙翼晚年仍保持著治學熱情,70歲時還在修改《廿二史札記》,80歲時仍能寫詩,堪稱“活到老、學到老”的典范。
趙一曼:原名李坤泰,又名李一超,1905年生于四川宜賓,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,后赴蘇聯學習,1935年回國參加東北抗日聯軍,任第三軍二團政委。1936年,她在與日軍作戰(zhàn)中負傷被俘,同年8月英勇就義,年僅31歲。
1935年11月,她率領部隊在黑龍江珠河(今尚志市)與日軍作戰(zhàn),因寡不敵眾負傷被俘。在獄中,日軍對她進行了嚴刑拷打,用烙鐵燙、竹簽扎手指,逼她說出抗日聯軍的情報,但她始終堅貞不屈,痛斥日軍的侵略罪行。1936年8月2日,日軍將她押往珠河刑場,途中她寫下遺書,對兒子陳掖賢(又名寧兒)說“母親不用千言萬語來教育你,就用實行來教育你。在你長大成人之后,希望你不要忘記你的母親是為國而犧牲的”,字里行間滿是對兒子的愧疚與對國家的忠誠。臨刑前,她高唱《國際歌》,高呼“打倒日本帝國主義”“中國共產黨萬歲”,從容就義。新中國成立后,她被追認為“革命烈士”。
趙尚志:1908年生于遼寧朝陽,東北抗日聯軍創(chuàng)建人和領導人之一,曾任北滿抗日聯軍總司令,有“北國雄獅”之稱。
1933年起組建抗日武裝,率部在東北開展游擊戰(zhàn),多次重創(chuàng)日軍,曾率500人擊潰日軍3000余人的“圍剿”;1942年在戰(zhàn)斗中負傷被俘,拒絕投降,壯烈犧牲,日軍殘忍割下其頭顱示眾。2009年被評為“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范人物”。
趙爾陸:1905年生于山西崞縣(今原平),1927年參加南昌起義,解放戰(zhàn)爭中任第四野戰(zhàn)軍參謀長,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。
解放戰(zhàn)爭時期,參與指揮遼沈、平津等戰(zhàn)役,協(xié)助林彪、羅榮桓統(tǒng)籌戰(zhàn)局;建國后主持軍工建設,牽頭組建航空、兵器等工業(yè)部門,為“兩彈一星”工程奠定基礎,1967年病逝于工作崗位。
趙樹理:1906年生于山西沁水,現代小說家、人民藝術家,“山藥蛋派”文學流派創(chuàng)始人,曾任中國文聯委員。
擅長用山西方言寫農村生活,代表作《小二黑結婚》《李有才板話》,以通俗幽默的語言反映土地改革、農村變遷,成為建國初期農村題材文學的經典;作品被翻譯成多國語言,影響了一代農村文學創(chuàng)作。
趙忠賢:1941年生于遼寧新民,中國科學院院士,超導物理學家,2016年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。
1987年帶領團隊發(fā)現液氮溫區(qū)高溫超導體,突破國際超導研究瓶頸,使中國在該領域躍居世界前列;此后深耕超導領域研究50余年,培養(yǎng)大批專業(yè)人才,被譽為“中國高溫超導之父”。
這正是:
肇始嬴秦脈自長,千年望族炳華章。
馬服勛名垂戰(zhàn)國,子龍忠勇震遐荒。
宋室文光昭日月,松雪翰墨溢馨香。
今朝更見英才繼,不負千秋姓氏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