但是教育這方面他倆就是不可或缺的。
解縉雖然聰明,但是他年紀太小,不適合當老師。
解縉他爹不僅歲數(shù)大,之前也一直在老家當老師,教的還是四書五經(jīng)這種東西。
讓他去給大明的讀書人上課,那是再合適不過的了。
朱吾適想要短時間內(nèi)出成績,解縉他爹一個人肯定是忙不過來的。
所以解縉他哥也去當老師,兩人互相幫助,教學(xué)進度才更快。
去哪兒招老師,這個也很簡單,直接貼個告示就是了。
應(yīng)天府的讀書人很多的。
大部分都是郁郁不得志的。
要么就是當個芝麻綠豆大的官兒,每個月碎銀幾兩勉強度日。
要么就是靠著給別人寫寫書信,或者去商鋪當個賬房,勉強度日。
畢竟大明已經(jīng)很久沒有科舉了。
并不是所有人都能靜下心來在家苦讀,等待開科舉的那天,然后一舉成名天下知,一日看盡長安花。
尤其是朱吾適來了大明之后,進行了全方位的改革。
更是有很多讀書人坐不住了。
讀書人也要吃飯的,不是所有讀書人家庭都很富裕,可以一直養(yǎng)著他們的。
朱吾適的到來,讓商人獲利的同時,那是實打?qū)嵲黾恿司蜆I(yè)
崗位的。
一部分家庭條件不太行的讀書人,只能跑去賺錢了。
而讀書人一向都是受人青睞的。
如果一個讀過書的和一個沒讀過書的同時去應(yīng)聘一個工作,除非這個工作是純粹的體力活。
不然的話讀書人獲得這個崗位的幾率就是要大很多。
雖然不得不出來打工,養(yǎng)家糊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