他們先是溫柔地和明卓溪聊天:“寶貝,老師說你在幼兒園摸摸自己,這樣不好哦,會讓小朋友學壞的。我們來試試不摸,好不好?”
明卓溪眨巴著眼睛,似懂非懂地點頭,但一到晚上,她就坐立不安。
小手想伸進去,卻被父母輕輕拉住。
她撅起小嘴,委屈地嘟囔:“可是……溪溪不摸,就睡不著覺覺。”
那一晚,她翻來覆去,哭鬧了好一會兒,才勉強在父母的哄勸下入睡。
接下來的日子,情況越來越糟。
明卓溪的脾氣變得暴躁起來。
以前那個笑瞇瞇的小公主,現(xiàn)在動不動就發(fā)火。
幼兒園里,她和小朋友搶玩具時,會突然大哭大鬧;在家吃飯時,如果不讓她摸,她就扔勺子,哇哇哭喊:“溪溪要摸摸!不然壞壞!”
凌諾的心如刀絞,看著女兒眼下的黑眼圈和紅腫的眼睛,她忍不住掉淚:“阿旭,我們是不是太急了?她還小,這樣強迫會不會傷到她?”
明旭嘆了口氣,抱住妻子:“老婆,別慌,我們咨詢一下專家吧,或許需要專業(yè)的方法引導?!?/p>
他們帶明卓溪去看了兒科心理醫(yī)生。
醫(yī)生耐心聽完后,笑了笑:“這是常見的自我安慰行為,可能源于斷奶期的習慣轉(zhuǎn)移,不要嚴厲禁止,那會讓她更焦慮。
試試漸進式引導,比如用玩具或音樂代替,慢慢減少頻率;同時,確保她有足夠的睡眠和安全感。”
夫妻倆如獲至寶,回家后開始新計劃:每晚給明卓溪準備一個軟軟的抱枕,讓她揉捏;午睡時,老師也幫忙播放輕柔的音樂分散注意力。
漸漸地,明卓溪的暴躁情緒緩和下來。
雖然習慣還沒完全消失,但發(fā)作的次數(shù)少了。
她開始喜歡抱著抱枕入睡,小臉上又恢復了往日的笑容。
干預進行了半年,明卓溪摸自己的頻率確實減少了,從每天幾次變成偶爾一兩次。
但這個變化并非一帆風順,溪溪的脾氣變得越來越差。
以前那個甜甜的小女孩,現(xiàn)在動不動就大發(fā)雷霆。
幼兒園里,她因為一個小玩具和同學爭執(zhí),就哇哇大哭,甩手把東西扔得滿地都是;
回家后,如果父母稍稍提醒她別摸,她就跺腳尖叫:“溪溪討厭麻麻!討厭粑粑!”
凌諾看著女兒紅彤彤的小臉和委屈的眼淚,心如刀絞。
她和明旭商量:“阿旭,這樣下去不行啊,她的情緒太不穩(wěn)定了。我們是不是該緩一緩?”
明旭揉揉太陽穴,疲憊地嘆氣:“老婆,再堅持堅持吧,醫(yī)生說漸進引導,總會好的?!?/p>
就在這時,爺爺奶奶從老家來看望孫女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