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大蔥20克(增香,選蔥白部分;避免用蔥葉,易煮爛;若沒有大蔥,可用15克洋蔥替代)。
-胡椒粉2克(提鮮,選白胡椒粉;避免用黑胡椒粉,味道過沖;若沒有白胡椒粉,可用1克花椒粉替代,增加麻香)。
-蔥花10克(點(diǎn)綴增香,選嫩蔥葉;避免用蔥白,口感偏硬;若沒有蔥花,可用5克香菜碎替代)。
本小章還未完,請(qǐng)點(diǎn)擊下一頁繼續(xù)閱讀后面精彩內(nèi)容!
-輔料與工具:
-輔料:香油5毫升(增香,選小磨香油;沒有香油可用3毫升橄欖油替代)、香醋3毫升(提鮮,選陳醋;沒有陳醋可用2毫升米醋替代,避免用白醋,味道刺鼻)。
-工具:石臼1個(gè)(捶打肉餡用,選青石材質(zhì),捶打更細(xì)膩;沒有石臼可用料理機(jī),選“絞肉+攪拌”模式,打5分鐘至起膠)。
-砂鍋1個(gè)(熬骨湯用,選深底砂鍋,保溫性好;沒有砂鍋可用不銹鋼鍋,需小火慢熬避免糊底)。
-煮鍋1個(gè)(煮肉燕用,選不銹鋼材質(zhì);沒有煮鍋可用湯鍋,需大火燒開后轉(zhuǎn)中火)。
-竹篩1個(gè)(放燕皮用,避免粘連;沒有竹篩可用盤子,鋪一層干淀粉防粘)。
-硅膠刮刀1把(攪拌肉餡用;沒有硅膠刮刀可用木勺替代,避免刮傷容器)。
-電子秤1臺(tái)(精準(zhǔn)稱量原料,新手必備,避免餡料過咸或燕皮過多)。
-漏勺1個(gè)(撈肉燕用,選大孔漏勺;沒有漏勺可用笊籬替代)。
-小碗若干(裝肉燕用,選淺口碗;沒有小碗可用小碟子替代)。
-關(guān)鍵步驟:
1。熬制骨湯(鮮醇的核心):
-豬筒骨洗凈,放入冷水鍋中,加入10克生姜、10克大蔥,大火燒開后撇去浮末(浮末是血水和雜質(zhì),不撇去會(huì)影響湯味),繼續(xù)煮5分鐘,撈出筒骨用清水沖洗干凈(去除表面殘留的浮末)。
-砂鍋中加入2000毫升清水,放入焯好的筒骨、剩余的生姜和大蔥,大火燒開后轉(zhuǎn)小火,蓋上鍋蓋慢熬2小時(shí)(期間不要頻繁開蓋,避免熱氣流失,影響湯的濃度),熬至湯呈乳白色,加入2克鹽、1克胡椒粉,攪拌均勻,關(guān)火后燜10分鐘(讓味道更濃郁),過濾掉骨頭和蔥姜,保留骨湯備用。
2。調(diào)制肉餡(鮮彈的核心):
-豬后腿肉去皮去筋,切成小塊(避免有筋膜,影響捶打效果),放入石臼中,捶打20分鐘(期間每隔5分鐘翻動(dòng)一次,確保肉質(zhì)均勻捶打,直至肉質(zhì)細(xì)膩、能捏成團(tuán)且不松散),將捶好的肉糜放入不銹鋼盆中。
-馬蹄去皮,切成0。5厘米見方的小丁(避免切太碎,失去脆感),放入肉糜中,加入蝦油、料酒、鹽、白糖,朝一個(gè)方向攪拌3分鐘至入味,分3次加入清水,每次加入后都朝一個(gè)方向快速攪拌1分鐘,直至肉餡完全吸收水分(攪拌時(shí)要用力,讓肉餡形成黏性,避免煮后散碎)。
-加入淀粉和5毫升香油,繼續(xù)朝一個(gè)方向攪拌2分鐘至淀粉完全融入肉餡(淀粉能增加肉餡的黏性和彈牙感),放入冰箱冷藏15分鐘(冷藏能讓肉餡更緊實(shí),包制時(shí)不易粘手),取出后每15克分一份,捏成球狀備用。
3。泡發(fā)燕皮與包制(皮薄的核心):
-燕皮放在竹篩上,用噴壺朝燕皮表面噴少量冷水(避免直接浸泡,防止過爛),靜置10秒至燕皮變軟(用手捏燕皮邊緣,能輕松彎折即為變軟),將變軟的燕皮放在手心,用手指輕輕抻拉至直徑8厘米(抻拉時(shí)力度要均勻,避免扯破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