堯當即跟著老農(nóng)去城西查看水井,發(fā)現(xiàn)是井底的泥沙堵住了泉眼。他立刻召集族人,清理井底泥沙,還讓人在井邊修了石階,方便老人取水。此事傳開后,族人再也沒有了顧慮,每日都有人來敲諫鼓、刻謗木。
有位年輕的獵人在謗木上刻道:“都城東邊的山林里,近日出現(xiàn)了一頭猛虎,傷了幾位族人,望首領派人除虎。”堯見后,當即召集部落中的勇士,親自帶隊進山,歷經(jīng)三日,終于除掉了猛虎,還在山林邊緣設了警示木牌,提醒族人注意安全。
又有位部落長老敲鼓進言:“如今各部落的歷法雖大致相同,但播種、收割的時間仍有差異,若能統(tǒng)一,更利于糧食增產(chǎn)?!眻蚵牶?,立刻派人去請教玄空道人,還召集各部落懂歷法的族人,根據(jù)帝嚳定的“十二月歷”,細化出“驚蟄播種”“霜降收割”等農(nóng)時,刻在竹簡上,傳遍各部落。
日子一天天過去,議事殿外的諫鼓聲時常響起,謗木上的字跡也刻了一層又一層。堯每日清晨都會先去看謗木,再坐在殿外,等著可能響起的諫鼓,即便處理部落事務到深夜,也會繞到謗木前,借著月光查看新刻的字跡。
帝嚳偶爾會來議事殿,見堯忙碌的身影,又看了看廣場上往來敲鼓、刻木的族人,笑著對身邊的侍從說:“當年我傳位給堯,只盼他能護佑族人,卻沒想到他能想出‘諫鼓謗木’的法子,讓族人都能說話。如此一來,人族何愁不興?”
這一日,玄空道人受龍宇之命,自昆侖虛前來濮陽都城,見議事殿外的謗木與諫鼓,又聽聞堯的舉措,不禁撫須贊嘆:“道尊曾言‘民意即天道’,堯首領此舉,正是應了這句。人族有此帝君,日后即便面對封神劫,也能有一線生機?!?/p>
玄空離去時,留下了一卷由鴻蒙宗弟子繪制的《洪荒水利圖》,圖中標注了黃河流域可修水渠、可建水庫的地點。堯捧著這卷圖,站在謗木前,看著上面新刻的“求修水渠解旱情”的字跡,眼中滿是堅定——他知道,這帝位不是權力,是責任,而守住這份責任的最好辦法,便是永遠聽著族人的聲音,永遠想著族人的難處。
此后,“諫鼓謗木”的故事傳遍了洪荒各族,連天庭的昊天大帝都曾派人來觀摩,瑤池天后更是稱贊:“人族能有此等帝君,難怪道尊會說‘人族興則洪荒穩(wěn)’。”而堯也始終記得繼位時的誓言,以諫鼓為耳,以謗木為目,將人族聯(lián)盟治理得愈發(fā)興盛,為日后舜繼帝位、禹治水,埋下了堅實的根基。
玄空道人離去后第三日,濮陽都城迎來了一場罕見的春雨。雨絲細密如絲,落在田壟間,潤得剛播下的粟米種子冒出土芽,也讓議事殿外的謗木被沖刷得愈發(fā)潔凈,木上刻痕經(jīng)雨水浸潤,反倒更顯清晰。堯披著粗布蓑衣,站在謗木前,指尖拂過一道新刻的字跡——“下游部落遭水浸,糧種被沖,求借糧種”,落款是“河伯族”。
他當即轉(zhuǎn)身回殿,召來負責糧草的族老:“河伯族居于黃河下游,春雨一來,低洼處必遭水淹。你立刻清點糧倉,調(diào)三千石粟種、兩千石黍米,派十名精壯族人護送,明日一早就出發(fā)?!?/p>
族老面露難色:“堯首領,今年都城的存糧雖足,但后續(xù)若再遇災,怕是……”
“族人的生計比存糧重要?!眻虼驍嗨抗饴湓诎干系摹逗榛乃麍D》上,“玄空道長贈的圖中,標注了河伯族附近有一處高地,可建臨時糧窖。你讓護送的族人順帶教他們筑窖之法,待雨停后,再幫他們修一段防洪堤,免得日后再遭水患。”
族老聽他考慮周全,當即躬身應下。次日清晨,送糧的隊伍剛出城門,便見河伯族的首領帶著幾位族人匆匆趕來,渾身濕透,褲腳還沾著泥:“堯首領,我們部落的房屋被沖塌了幾十間,族人只能躲在山坳里,您……”
堯見他面帶焦灼,立刻讓人取來干爽的麻布衣裳,又召來負責營建的族人:“你帶五十名工匠,攜帶木料、茅草,隨河伯首領去部落,先幫他們搭建臨時屋舍,再勘察地勢,規(guī)劃防洪堤的位置?!?/p>
河伯首領聞言,當即跪地叩謝,淚水混著雨水滾落:“堯首領,您真是救了我們?nèi)灏?!?/p>
堯連忙將他扶起:“都是人族同胞,本就該相互扶持。你放心,我隨后會親自去部落查看,定讓族人安穩(wěn)下來。”
三日后,雨停初霽,堯帶著幾名侍從,沿著黃河岸邊前往河伯族。沿途可見各族人忙著修補房屋、整理田地,見到他路過,紛紛停下手中的活計,躬身行禮,口中喊著“堯首領”。走到一處渡口時,見幾位漁人正圍著一艘破損的木船嘆息,堯上前詢問,才知船是昨日被湍急的河水沖撞所致,而這船是全族十幾戶人的生計根本。
“我讓人從都城送一艘新船來?!眻蛟捯魟偮?,身旁的侍從低聲道:“首領,都城的新船只剩三艘,還要留著應急……”
堯沉吟片刻,指著渡口旁的一片樹林:“此處的木材堅硬,適合造船。你們?nèi)フ偌浇柯涞哪竟?,我來教他們新的造船之法——玄空道長曾說,船底若加一層弧形木板,能更穩(wěn)地破浪,我們今日便試試?!?/p>
說罷,他卷起衣袖,親自拿起斧頭砍伐木材,又教木工如何將木板拼接、如何用蘆葦繩加固。各族人見堯親自動手,也紛紛放下手中的活計趕來幫忙,原本冷清的渡口頓時熱鬧起來。三日后,一艘嶄新的弧形木船下水,漁人劃著船在河中試航,船行平穩(wěn),速度比舊船快了許多,當即對著堯連連叩謝。
待處理完河伯族的事,堯返回都城時,已是半月之后。剛到議事殿外,便見一位婦人抱著孩子,坐在諫鼓旁哭泣。堯快步上前,輕聲問道:“大嫂,你有什么難處,不妨跟我說?!?/p>
婦人抬起頭,淚眼婆娑:“堯首領,我的丈夫去山林打獵,已經(jīng)十日沒回來了,族里的勇士去找了好幾次,都沒找到……”
堯心中一緊,立刻召來部落中最有經(jīng)驗的獵人:“你帶二十名勇士,分五路進山搜尋,務必仔細查看每一處山谷、每一條溪流。另外,讓人在山林周邊點燃狼煙,若你丈夫看到,便知我們在找他?!?/p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