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玄接過玉璧,點頭道:“陛下英明。此玉璧不僅是天地的恩賜,更是對夏朝的告誡。只要陛下謹記‘守仁政、重民生’,夏朝的國運定能如祭臺一般,穩(wěn)固綿長。”
此后,夏朝的祭臺便成了斟鄩的標志性建筑。每年春秋兩季,啟都會率百官登臺祭祀,而那座祭臺,也確實如清玄所說,不斷凝聚天地靈氣與人族氣運,讓夏朝的國力日漸強盛。東方夷族不再異動,西北共工氏后裔也歸降入朝,就連國中老臣,看向啟的眼神里,也多了幾分信服。
一日,啟再次登上祭臺,望著遠處的農(nóng)田和城郭,心中感慨萬千。他想起禹臨終前的囑托,想起清玄的指點,更想起道尊龍宇的存在——那位居于起源殿、觀諸天量劫的無上存在,雖未親自降臨,卻通過鴻蒙宗,為夏朝指引了方向。
“道尊之恩,朕不敢忘?!眴χ炜展笆中卸Y,陽光灑在他身上,也灑在祭臺的山川星辰紋路上,讓整座祭臺都透著一股祥和的道韻。他知道,夏朝的路才剛剛開始,而這座仿鴻蒙宗禮制建成的祭臺,將永遠守護著人族的希望,見證著華夏文明的開篇。
啟的指尖摩挲著鎮(zhèn)國玉璧上的九州紋路,玉璧溫潤的觸感里似還殘留著那日天地金光的暖意。祭典過后三月,斟鄩城的氣象已大不相同——城外農(nóng)田里的麥穗比往年飽滿三分,城中市集上的商旅多了數(shù)倍,就連此前偶有摩擦的東方夷族,也派使者帶著海鹽與獸皮來朝,言“見夏祭天得天地垂青,愿修鄰好”。
這日清晨,啟剛處理完各州奏報,內(nèi)侍便來稟報:“陛下,清玄先生求見,說有鴻蒙宗傳來的消息?!眴⑿闹幸粍?,連忙起身迎至殿外。只見清玄今日身著的道袍上,多了一道淡金色的紋路,那是鴻蒙宗弟子傳遞重要訊息時才會有的標識。
“先生可是從昆侖虛回來了?”啟引著清玄入殿,剛落座便急切問道。自祭臺建成后,清玄便奉命返回鴻蒙宗復命,如今突然歸來,想必是玄空大長老有要事囑托。
清玄點頭,從懷中取出一封用玄色綢布包裹的信函,雙手遞上:“大長老見夏朝國運漸穩(wěn),甚是欣慰。此信中除了對祭臺后續(xù)維護的囑咐,還有一事關乎夏朝根基——大長老說,洪荒之中仍有殘存的劫氣,恐日后擾動人族氣運,特傳‘聚靈陣’圖譜,可刻于祭臺四周,助祭臺更好地匯聚天地靈氣,抵御劫氣。”
啟接過信函,展開一看,只見信上除了玄空蒼勁的字跡,還附著一張泛黃的獸皮圖譜。圖譜上繪著八個方位的陣眼,每個陣眼旁都標注著對應的靈材——東方需植“青梧”,取木靈之氣;西方需置“白石”,聚金靈之力;南方需引“溫泉”,納火靈之暖;北方需埋“玄冰”,藏水靈之潤;其余四隅,則需分別嵌入“土晶”“風珠”“雷紋石”“云玉”,以湊齊八卦靈韻。
“這‘聚靈陣’需用的靈材,是否難尋?”啟看著圖譜上的“雷紋石”,眉頭微蹙。他曾聽宮中老臣說,雷紋石生于雷暴頻發(fā)的山谷,開采時需冒天雷之險,尋常工匠不敢靠近。
清玄似早料到他的顧慮,輕聲道:“陛下放心,大長老已命鴻蒙宗弟子代為尋得部分靈材。其中青梧、白石、土晶已送至城外,唯有雷紋石與云玉,需陛下派心腹之人前往冀州的‘雷澤’與徐州的‘云臺山’采集。大長老還說,這兩處靈材所在地,恰是當年黃帝戰(zhàn)蚩尤、神農(nóng)嘗百草的故地,讓陛下派人前往,也是為了讓夏朝子弟銘記上古圣王之功?!?/p>
啟聞言,當即傳旨:命大將軍孟涂率三百精兵,攜工匠前往雷澤采雷紋石;命太史令終古帶二十名學士,赴云臺山尋云玉。臨行前,啟特意召來二人,囑咐道:“此行不僅是采靈材,更是去尋上古圣王的遺跡。若見有百姓受困,需出手相助;若見有異獸作亂,需妥為處置,切不可因?qū)げ亩鴶_民生?!?/p>
孟涂與終古領命而去,啟則每日與清玄一道,在祭臺周邊勘測陣眼位置。清玄手持羅盤,沿著祭臺四周緩步而行,每走五十步便駐足片刻,待羅盤指針穩(wěn)定后,便在地面上用朱砂畫一個圈:“陛下看,此處便是東方陣眼,青梧需植于圈中三尺深處,根系要朝向祭臺,方能引木靈之氣入陣?!?/p>
啟蹲下身,看著朱砂圈旁的土地,忽然問道:“先生,這聚靈陣建成后,除了抵御劫氣,還能護佑百姓嗎?”清玄抬頭,眼中帶著笑意:“大長老說,聚靈陣不僅能助祭臺聚氣,還能讓陣內(nèi)的土地更肥沃,周邊百姓種的莊稼會更茁壯,就連尋常人居住在陣內(nèi),也能少受病痛之擾?!?/p>
啟心中大喜,當即下令:“傳令下去,祭臺周邊五里內(nèi)的土地,皆劃歸為‘靈田’,租給無地的百姓耕種,免三年賦稅?!贝肆钜怀觯遴壈傩諢o不歡呼雀躍,每日都有百姓自發(fā)前往祭臺周邊,幫著工匠清理雜草、平整土地,原本需一月完成的陣眼開挖,二十日便已完工。
半月后,孟涂與終古先后歸來。孟涂帶回了三塊磨盤大的雷紋石,石身上的雷紋在陽光下泛著淡紫色的光暈,雖歷經(jīng)顛簸,卻完好無損;終古則不僅尋得二十塊云玉,還帶回了一卷《云臺山記》,上面記載著神農(nóng)當年在云臺山嘗百草時,如何教當?shù)匕傩毡孀R五谷、治療疫病的舊事。
“陛下,雷澤之地確有天雷,不過鴻蒙宗弟子暗中相助,派了會引雷之術的修士護持,我們采石時竟未傷一人?!泵贤抗矸A報,語氣中滿是驚嘆,“那修士還說,若日后夏朝有難,可派人持祭臺玉璧前往昆侖虛求援,鴻蒙宗定會相助。”
啟接過《云臺山記》,翻看幾頁,眼中滿是感慨:“上古圣王為護人族,不惜以身犯險,朕定要將這些舊事刻于祭臺偏殿,讓后世子孫永記。”
次日清晨,聚靈陣啟動儀式如期舉行。清玄親自坐鎮(zhèn)祭臺中央,指揮工匠將靈材一一歸位:東方青梧植入土中,剛埋好根系,便有青芽從枝頭冒出;西方白石安放妥當,石身瞬間泛起淡淡的金光;南方溫泉引入陣眼,水汽蒸騰間竟凝成朵朵祥云;北方玄冰埋下后,地面雖微涼,卻不凍農(nóng)作物;其余四隅的靈材嵌入后,八卦陣眼同時亮起,八道彩色的靈氣光柱沖天而起,與祭臺本身的氣場交織在一起,在斟鄩城上空形成了一道半透明的護罩。
啟站在祭臺下,看著這壯觀的景象,忽然聽到身邊傳來孩童的笑聲。他轉(zhuǎn)頭一看,只見幾個百姓家的孩子正伸手去觸碰護罩邊緣,那護罩不僅不傷人,還散發(fā)出溫暖的氣息,讓孩子們笑得格外開心。
“陛下,聚靈陣已成。”清玄走到啟身邊,拱手道,“此陣可保夏朝百年內(nèi)不受劫氣侵擾,若日后靈氣衰減,只需更換陣眼靈材便可。大長老還說,待陛下百年之后,可將鎮(zhèn)國玉璧傳于后世君主,玉璧在,祭臺的靈氣便不會散,夏朝的國運也能代代相傳。”
啟望著祭臺上空的靈氣護罩,又看了看城中安居樂業(yè)的百姓,忽然想起禹當年治水時說的話:“天下非一人之天下,乃天下人之天下?!彼钗豢跉猓瑢χ鎏摰姆较蚬笆中卸Y:“玄空大長老之恩,道尊龍宇之恩,夏朝君臣百姓,永世不忘?!?/p>
此后數(shù)百年,夏朝的祭臺始終矗立在斟鄩城南。每逢春秋祭祀,君主率百官登臺,祭天地、敬圣王;尋常百姓則在祭臺周邊的靈田中耕種,受靈氣滋養(yǎng),日子過得富足安穩(wěn)。即便后來夏朝末年出現(xiàn)昏君,祭臺的靈氣護罩仍在默默護佑著人族,直到商朝取代夏朝,新的君主依舊沿用祭臺禮制,只是將供奉的圣王名單中,添上了夏朝歷代賢君的名字。
而那座刻著鴻蒙宗印記的祭臺,也成了洪荒大地上人族文明的象征——它見證了夏朝的興衰,承載著上古圣王的功德,更連接著鴻蒙宗與人間的羈絆,在后來的巫妖劫、封神劫中,雖歷經(jīng)風雨,卻始終未倒,直到洪荒碎裂成三界六道,那祭臺的殘痕,仍留在后世地球的華夏大地之下,默默守護著這片土地上的文明火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