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我知道大家在想什么?!标惓栆讶豢创┝怂麄兊男乃?,
“你們認為的速度,可能是坦克每小時能跑多少公里,是推進線比步兵快多少。
但這只是物理速度,是表象?!?/p>
他頓了頓,加重了語氣:
“我今天要講的,是戰(zhàn)爭節(jié)奏的速度,是決策-執(zhí)行循環(huán)的速度,是讓敵人永遠跟不上我們思維和行動的速度!”
一句話,瞬間抓住了所有學員的注意力。
一些原本有些漫不經心的資深軍官,也不由自主地坐直了身體。
“我們在朝鮮,尤其是戰(zhàn)爭初期,吃過敵人速度的虧?!?/p>
陳朝陽的聲音低沉,“他們的摩托化行軍,他們的空中補給,
他們的無線電呼叫火力支援,
整個體系的速度,遠遠超過我們依靠步兵雙腿和騾馬馱運的兵團。
我們靠頑強的意志和靈活的戰(zhàn)術彌補了一部分,但代價巨大?!?/p>
“而后來,我們是怎么找回速度的?”他自問自答,
“不僅僅是因為我們也有了汽車和坦克,更是因為我們學會了如何運用它們,
高炮放平打坦克,不僅僅是戰(zhàn)術奇襲,本質上是將防空火力轉化為反裝甲火力的速度,
步炮坦協(xié)同,考驗的不是單項裝備多先進,而是指揮員決斷、信息傳遞、兵種配合的整體速度!”
他轉身在黑板上畫了一個簡單的示意圖:
“一個典型的裝甲突擊,我們可以把它分解為:偵察發(fā)現目標->指揮員決策->命令下達->部隊機動->火力準備->步兵跟進->鞏固陣地。
這每一個環(huán)節(jié),都可以壓縮時間。
敵人完成這個循環(huán)需要一小時,我們如果能壓縮到半小時,甚至十分鐘,戰(zhàn)場上就會出現一邊倒的屠殺!”
接著,陳朝陽沒有照本宣科,而是直接拋出了一個基于朝鮮東線雪松坡反擊戰(zhàn)后期階段改編的想定作業(yè):
“假設:我裝甲偵察分隊,裝備三輛繳獲的M24霞飛坦克,配備車載電臺,正在執(zhí)行前方偵察任務。
在通過XX山谷時,突然與敵一個加強連的預設環(huán)形防御陣地遭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