和田的晨曦尚未退去,我已經踏上了219國道的西南延伸段。這條被譽為“中國最孤獨國道”的邊防天路,正緩緩將我引向一個被地圖圈成一點的小地名——三十里營房。
那是一處常人幾乎不會到訪的地方,地處喀喇昆侖山與昆侖山脈交匯的荒原盡頭,離最近的村鎮(zhèn)都有幾十公里的石子路。它沒有星級酒店,沒有商圈繁華,甚至連信號也時斷時續(xù)。但我心知,《地球交響曲》中,真正沉重而有力的旋律,往往藏在這種無名之地。
天色轉暗前,我抵達了三十里營房。這里確實如傳說般“營”字猶在,軍味未散。站在這片黃土與石灘交織的空地上,我望見遠方雪線清晰地割裂著天空與山地,而更遠處,隱約能看到幾個紅白色的邊防樁。
營房依山而建,簡陋卻堅固,灰白墻面早已風沙侵蝕,像是從巖石里開鑿出來的一方堡壘。門口立著一塊大石,上面寫著八個字——“寧失千軍,不失寸土”。
我忽然明白了,所謂“三十里”,不是距離,而是誓言;所謂“營房”,不是建筑,而是邊防軍人的信仰。
我在心中默念:“這一章,不寫繁華,只寫血脈與土地相守的沉默?!?/p>
我深吸一口氣,遠山如黛,耳中卻仿佛聽見一陣陣哨所號角,穿越時間,打在我心上。
營房中,我受到了幾位戰(zhàn)士的短暫接待。他們很年輕,卻又好像比誰都老成。
有位名叫馬彪的戰(zhàn)士請我喝茶,茶是磚茶,苦澀有力。他輕描淡寫地說起前幾天夜間巡邏:“雪下得猛,風吹得臉像刀子,但不能不去。我們是活地圖,那片區(qū)域,哪個石頭動了,誰第一時間得知道?!?/p>
我問他,你怕寂寞嗎?他笑了:“開始怕,后來不怕了,怕的是信號一斷,家里人找不到我?!?/p>
我也認識了一位哈薩克族士兵努爾,他教我如何識別風向與山谷回音。“山谷里回三聲,是雪來了;一聲不回,是風暴?!边@些知識,他是靠經驗一點點摸索出來的,寫在日記里,也刻在腳印中。
他說他夢到過一次戰(zhàn)友在雪中迷失的情景,夢醒后他哭了整夜。從那天起他開始隨身攜帶口哨,在風雪中為失聯的同伴尋找方向。
我聽著他們講述,心卻越來越沉。他們在這里,不是活在新聞或宣傳里,而是活在每一個“看不見”的日常中。
那夜我提議拍張合影,他們笑著答應。三人并肩站在雪地前,手中舉著熱水壺當道具,背景是國旗與石碑,快門按下的一刻,我突然有種強烈的沖動:我要讓更多人看到他們。
在三十里營房的夜晚,仿佛整個世界都被摁下了靜音鍵。
沒有車聲,沒有城市光污染,只有爐子里的火苗微響和風雪低吟。我被安排在一間臨時招待房,墻上貼著邊防地圖和“請勿越界”幾個手寫紅字。枕邊有一本筆記本,我翻開,里面寫著:
“今日巡線,無異常;
白塔山雪融三寸;
鳥蹤南移,風向轉東。
——記錄人:楊志遠?!?/p>
這不是旅客筆記,是邊防日記,是“山在那里,人也要在”的另一種證明。
夜深了,我裹著厚被,卻久久難以入眠。我想起他們吃的單調伙食、穿的厚重棉衣、巡邏時的腳印、看不見的寒冷和內心中壓下的情緒……一切都如雪花那樣無聲,卻直擊靈魂。
我悄悄走出門,在黑夜中仰望星空。這里的夜空澄澈得像湖面,繁星密布,我第一次真正看見銀河從天邊垂落。忽然遠處傳來一聲哨音,緊接著是馬彪低低的聲音:“巡邏歸隊?!?/p>
我退回屋內,伏在日記本上寫下:
“在他們眼里,星辰不浪漫,而是方位;風雪不詩意,而是戰(zhàn)斗?!?/p>
我翻閱桌邊另一本小冊子,發(fā)現其中夾著一張泛黃的信紙:
“爸媽:這里太冷了,昨晚鞋子都結冰了。但我看到新兵笑著吃完最后一塊馕,我也就不冷了。”
那一刻,我淚濕眼眶,卻強忍著沒讓它落下。那些被稱為“邊防線”的地方,不僅畫在地圖上,也刻在他們的信念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