所謂財政不成問題,無非是秦時竹給熊希齡的定心丸,只要歐戰(zhàn)繼續(xù),國內工商業(yè)持續(xù)發(fā)展,那么明年的財政增收就不成問題。而且,還不是小增,是大增、特增,所以盡管秦時竹說的含含糊糊,給錢的時候又分外大方,熊希齡也懶得多扯。錢多了,自然要花,這是天經(jīng)地義,何況,這些錢不是扔在水里,是能夠見效的長遠投資,將來能帶來十倍甚至百倍的回報,他又不是看不到這個前景。
但是,當秦時竹說起國策建設的可做?!鼻貢r竹舉例道,“比如,我們最初廢兩改元,為了讓老百姓放心,便宣布只要他們付出1的匯兌費,便能將紙幣兌換回大洋,但實際上,只要鈔票和大洋的購買力一樣,老百姓是不會浪費這1去兌換的……事情到了最后,即便取消了直接匯兌,幣值還是保持了穩(wěn)定,這個時候,我們收購回來的大洋豈不是憑空便多了一堆?只要國家信用不到,貨幣正常流轉,這批大洋完全可以挪作他用,事實上,我們也這樣做了。”
熊希齡到了今天才明白秦時竹當時讓他動用中央銀行力量去匯兌、套購貴金屬的用意——怕是早就算好了今天。
因為黃金也好,白銀也好,都是金屬,本身都有價值,你藏起來,社會財富便少了一分,而紙幣就沒有這個顧慮,所以,只要把鈔票花出去,便是稅收財政,窖藏鈔票,便是溢出財政,無論怎么樣,財政兜不會吃虧,唯一需要擔心的,則是政府信譽問題。但這個不成問題,雖然秦時竹執(zhí)政以來中央政府發(fā)行了幾倍于前清時節(jié)的債券,也進行了貨幣改革,但華元的幣值一直異常堅挺。在經(jīng)過中日沖突之后還有所上升。
針對歐戰(zhàn)的局面,中國政府有意識地采取了本幣升值的措施,表面上看,這是違背出口導向的重商主義,但對于大力倡導進口替代的中國而言,其實是節(jié)約了成本。再者,由于大宗物資的稀缺且不可替代,不論漲價漲到如何都得購買——這一點已經(jīng)為英法俄購買戰(zhàn)略物資所證實。既然不愁銷路,為啥不漲價賣呢?公然漲價或許有違商業(yè)氛圍,那么,中央政府出力一把,推動本幣升值是一個隱蔽的辦法。
熊希齡等央行大佬已經(jīng)發(fā)現(xiàn),由于對華元升值預期的一直存在,最近時期以來,外匯流動額度大幅度增加,雖然增加多少無法統(tǒng)計——因為華元是自由匯兌貨幣,而且在華的外資銀行都沒有接受中央銀行的督察,但是有一點可以證明的是,銀行間,特別是同業(yè)公會之間的拆借大幅度增加。甚至央行在大幅度提高隔夜拆借利率后仍然不能消解這種趨勢。"